什么是放射云
基于云計算提供便捷的云PACS服務,是影像診斷醫生朋友為基層、民營醫療機構服務的平臺,平臺以實現分級診療和多點執業為目標。
我們通過結合安全穩定的商用云與先進的IT技術提供專業的醫療業務中的影像云服務,即云PACS——放射云。
圖1:云PACS業務示意圖
PACS云服務
云PACS,主要運用云數據庫服務、云文件存儲服務,將醫院檢查設備所產生的影像數據存儲到云端。由云PACS提供在線閱片、
在線撰寫報告等。有幾個方面的應用:
影像、檢查報告撰寫及瀏覽服務,提供給醫院內、外的醫務人員,甚至提供給患者及親屬、國內外專家等;
作為遠期數據存儲云服務,用戶不需要考慮數據庫管理及存儲擴容等費用問題;
作為醫生在家診斷服務,當特殊檢查需要科室主任、主治醫生診斷,但其在家、或外出學習時,則能通過云使其能夠在所在地就能給出診斷建議;
遠程診斷云服務,請國內、外專家通過瀏覽影像、報告、臨床信息后給出診斷結果。
放射云示意圖
放射云是我們云PACS的一個品牌,通過 www.plamie.com 面對基層醫療機構提供院內、遠程、診斷等服務,
通過微信公眾號“放射云”擴展延伸云端的服務。
圖例說明:灰色(不需采購)、藍色(放射云平臺提供)、白色(需考慮配備)
圖2:放射云示意圖
整個架構由以下設備組成:
影像設備:
支持標準的DICOM 3.0的影像設備,如DR、CT、MRI、數字胃腸等;
DICOM Box:
又稱DICOM網關,或稱DICOM盒子,用來對接影像設備與放射云平臺。連接院內網(局域網)與院外網(互聯網)。當影像設備將影像文件發送到DICOM Box時,影像文件經過分析后存儲到DICOM Box存儲器中,同時抄送1份到放射云平臺;
放射云平臺:
屬于企業提供一種云端服務的統稱,用戶可以在平臺上完成影像瀏覽、撰寫報告、審核和發布報告等操作;
門診、住院醫生工作站:
系醫院內部的工作用電腦的統稱,臨床醫院在工作站通過瀏覽器或安裝平臺軟件可以瀏覽本院的影像及報告;
影像診斷工作站:
系放射科內部的工作用電腦,診斷醫生在工作站通過平臺軟件瀏覽影像及撰寫、審核、發布報告,或將影像轉發給其他醫療機構;
手機、平板、家用電腦:
系院外的設備,在外出差、在家辦公的醫生通過平臺軟件、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實現瀏覽影像及撰寫、審核、發布報告;
工作站群:
系院外的影像診斷醫生集團,醫生集團成員通過工作站群瀏覽影像及撰寫、審核、發布報告。
工作管理
工作室管理分為關系對接、成員管理、部位管理、項目管理、報告樣式管理和科室配置,其中部位管理、項目管理、科室管理的數據會被加載到新增檢查的檢查部位、檢查項目和科室,由工作室創建者維護,只有工作室的創建者才擁有管理該工作室的權限。
操作流程:
創建工作室 → 邀請工作室成員/發起工作室對接請求 → 授予工作室成員權限 → 開展工作
具體操作:
1、 點擊我的賬號,在工作室管理中創建工作室
圖5:創建工作室
2、 發起工作室對接,由需要服務的一方發起,輸入服務方工作室的ID號,等待對方同意
圖6:發起工作室對接
3、 邀請工作室成員,輸入對方手機號,平臺將通過短信通知對方
圖7:邀請工作室成員
4、 授予權限,給工作室成員分配權限有兩種形式,一是在邀請工作室成員的時候可以直接授予權限, 二是等待成員進入工作室后再進行權限的分配,只有分配了權限成員才能對該工作室的檢查報告進行相關權限的操作;
圖8:邀請時授予權限
圖9:權限管理
5、 轉移工作室創建者,選擇成員點擊【設置】輸入登錄密碼即可把工作室轉移,轉移后將失去管理該工作室的權限,成為工作室的普通成員;
圖10:轉移工作室創建者
6、 修改工作室信息,如自己工作室的頭像和工作室的相關信息、參與工作室的昵稱以及簽名圖,可對圖片的大小進行裁剪;
圖11:修改工作室頭像
圖12:修改工作室信息
圖13:修改參與工作室的簽名圖
圖14:修改參與工作室的昵稱
工作流程
設備傳圖 → 修改檢查登記信息 → 瀏覽圖像 → 撰寫報告 → 審核報告 → 發布報告 → 打印報告
注意事項
在工作流程上可區分先傳圖或先登記信息,放射云推薦先傳圖像再登記患者信息
設備傳圖
設備傳圖的方式取決于醫院的網絡條件,在條件允許下直接“聯網上傳”,條件不允許則“離線上傳”。
1、聯網上傳
通過在設備從網絡直接傳輸到互聯網。即從設備將圖像發送到DICOM網關,由DICOM網關轉發到云端。
圖15:聯網上傳示意圖
操作流程
在設備選擇檢查 → 發送檢查 → 修改補充登記信息
具體操作
1、 從設備傳圖的方式因不同的設備而大同小異,一般在設備的病人列表右鍵即“發送圖像”,或圖像瀏覽窗口可以發送。
注:在發送圖像前需要配置設備的DICOM傳輸參數,詳見附件。
圖16:設備傳輸圖示例
2、 如下圖,從工作列表找到已經上傳的檢查,修改補充登記信息即可。
圖17:查看收到的圖像
圖18:修改補充登記信息
2、離線上傳
即院內網不能連接互聯網,或設備不能直接發送DICOM文件??蓪ICOM文件從設備上導出到U盤或光盤,通過可以上網的電腦上傳到云端。
圖19:離線上傳示意圖
操作流程
在設備選擇檢查 → 復制到U盤或刻錄到光盤
→ 登錄到放射云 → 選擇要上傳的工作室 → 上傳文件 → 修改補充登記信息
具體操作
1、 首先將DICOM從設備上復制到U盤,或刻錄到光盤;
2、 如下圖打開離線上傳窗口;
圖20:打開離線上傳接口
3、 選擇【本地工作室】,并【選擇影像文件】選中要上傳的DICOM文件,點擊【上傳】;
4、 上傳完成后點擊【完成】,修改補充登記信息即可。
圖23:修改補充登記信息
檢查登記
檢查登記在于將病患的個人資料信息、檢查過程的信息、臨床的信息進行登記。
操作流程
選擇檢查修改登記信息 → 填寫病人基本信息 → 填寫檢查信息 → 上傳附件(視情況)
→ 選擇本地工作室 → 選擇會診工作室(視情況) → 上傳附件(視情況)
具體操作
1、 在工作列表選擇要修改登記的檢查記錄,在操作列選擇【修改登記信息】;
2、 修改錯誤或補充欠缺的信息,檢查號一般不修改;
圖24:查看收到的圖像
3、 上傳本地電腦存儲的附件,如紙質申請單的掃描件(支持JPG、PNG等圖片格式),如本地電腦沒有可在完成登記后通過手機掃碼拍攝上傳;
4、 選擇本地工作室;
5、 選擇要接受會診的工作室,如是本地檢查不需要會診則不需要選擇會診工作室;
6、 【保存】檢查記錄。
圖28:選擇本地工作室及會診工作室
影像瀏覽
影像瀏覽分為兩種模式,一種基于最新的瀏覽器技術可以在線直接瀏覽,滿足基本的影像處理功能;另一種則需要下載軟件,滿足復雜操作的影像處理功能,包括MPR等。
操作流程
圖29:平片瀏覽模式
圖30:多窗多序列同步瀏覽
圖31:心胸比
圖32:最小密度
圖33:MRP(曲線窗)
圖34:VR
圖35:裁剪
撰寫報告
撰寫報告分為三級審核(初步、審核、發布),保存的報告為初步報告可反復修改,審核后的報告為審核報告不能再保存為初步報告,發布的報告才能輸出打印。
操作流程
保存報告 → 審核報告 → 發布報告 → 打印報告
注意事項
1、一經審核發布不能再修改報告,如需修改必須將報告退回,修改后再重新提交審核發布;
2、選擇會診工作室的檢查不允許本地工作室修改或編寫。
具體操作
1、 打開檢查后,可修改基本的登記信息,給該檢查標注色塊進行相關的標記;
圖36:修改信息及標注色塊
2、 申請單預覽,在報告撰寫界面的右邊可點擊圖片進行放大/全屏預覽;
圖37:申請單預覽
3、 查看歷史檢查,歷史檢查分為相同病人ID、同名同性、相同檢查號,有歷史檢查的可點擊瀏覽詳情/打開圖像進行查看;
圖38:歷史檢查
圖39:歷史檢查瀏覽
4、 經審閱影像后撰寫初步報告,點擊【保存】保存為初步報告;
5、 經審核后修改或不需要修改,點擊【審核】保存為審核報告;
6、 經再次審核后修改或不需要修改,點擊【發布】保存發布報告;
7、 打開【打印預覽】再點擊【打印】由打印機輸出紙質報告。
圖40:撰寫報告
退回報告
如果報告已經發布但發現描述有誤,應第一時間收回紙質報告,并通過退回的方式修改報告內容。
操作流程
退回報告 → 退回原因 → 重新撰寫或修改報告 → 保存報告
具體操作
1、 點擊報告【退回】;
2、 錄入【退回原因】并退回;
3、 重新撰寫或修改報告后需要重新審核發布。
查詢
查詢分為普通查詢和高級查詢,條件篩選/關鍵字搜索。
操作流程
1、普通查詢
普通查詢可通過檢查類型、報告的狀態、時間、關鍵字等進行搜索。
圖41: 檢查類型篩選
圖42: 報告狀態篩選
圖43: 關鍵字搜索
圖44: 時間搜索
2、高級查詢
通過添加更多的條件,能夠查詢出更加精準的數據。
批量操作
批量操作分為批量發往工作室、批量下載PDF報告、批量刪除到回收站、批量徹底清除數據。
操作流程
具體操作
1、 點擊首列表頭的位置可批量選擇數據,亦可逐條勾選檢查;
圖47:批量選擇數據
2、 批量發往工作室,只有未撰寫的檢查報告才能發往會診工作室,檢查報告外發后只能由發往工作室的成員撰寫修改報告;
圖48:批量發往工作室
3、 批量刪除報告,已撰寫的報告不能取消檢查,如需刪除要先退回報告才能刪除檢查,回收站的數據可通過修改/退回報告后可回到正常狀態;
4、 批量徹底清除數據,只有工作室的創建者才能徹底清除數據。
統計
統計分為陽率性統計、個人工作量統計和日常工作量統計這三種類型,通過條件篩選快速得出統計數據。
操作流程
選擇統計類型 → 添加篩選條件 → 統計 → 得出統計數據
具體操作
1、 如下圖打開統計功能界面;
圖49:打開統計功能界面
2、 選擇【統計類型】【統計時間段】【統計工作室】再點擊【統計】;
圖50:陽率性統計
圖51:個人工作量統計
圖52:日常工作量統計
模板管理
操作流程
圖53:打開模板管理界面
具體操作
1、 在診斷模版庫市場根據類型預覽/加入已有的模板到自己的模版庫;
圖54:模板預覽
2、 新增模板,可選擇分享/不分享到模版庫,如分享其他人將也能看到該模板并可加入到自己的模版庫;
圖55:新增模板
圖56:增加模板節點
圖57:增加模板內容
3、 將模板設為默認,每次撰寫該類型的報告時都會優先加載默認的模板。
圖58:模板預覽
收藏管理
微信公眾號能夠擴展或應急,在手機或平板上直接瀏覽圖像及撰寫報告。
操作流程
1、 用微信掃描以上二維碼關注“放射云”,或搜索“放射云”公眾服務號;
2、 登錄系統
DICOM Box維護
DICOM Box實現中小型醫院打通內外網,支持雙網隔離的硬件。具備DICOM網關功能,支持國產、進口的各種型號影像設備。 具備近線緩存及臨床科室調閱功能模塊。部署、配置方便,管理簡單。
配置
操作系統:Windows 2008 Server定制版本
處理器:Inter 4核CPU
內存:DDR3 1600 4G
硬盤:固態SSD 32G(系統)+ 1TB 2.5' SATA(數據)
顯卡:HDMI高清接口輸出
網絡:千兆網卡 × 2
供電:12V-19V外接直流供電
圖64:DICOM Box樣機
工作模式
DICOM Box擁有兩個千兆網卡, LAN1接局域網,LAN2接互聯網,當檢查設備往DICOM Box傳輸DICOM文件時,由DICOM Box轉發到云端。
圖65:DICOM Box傳輸示意圖
維護方式
日常不需要頻繁開關機,建議不需要關機;
如果DICOM文件傳輸失敗,先檢查網絡是否正常,如果排查網絡及檢查備問題可以強行關機重新啟動;
如電源燈不亮,可能是供電有問題,可以將“電源插頭”、“中間的變壓器接頭”、“插在盒子上的電源頭”三處拔出來重新插入,然后再按下開機鍵;
接線說明
圖66:DICOM Box接線示意圖
背板:
SPK、MIC為聲音輸出、輸入,不需要接
LAN1接局域網,也支持接局域網與互聯網混合的網絡
LAN2接互聯網
HDMI接顯示器,日??梢圆唤?/h2>
DC IN接電源適配器
正面:
SW為開關機電源鍵,長按強制關機
SW下方的指示燈為電源指示燈
USB接口